小米说: “这事,如果是你怎么办?”在日常中,我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每次我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一些建议,但能否起作用不得而知。 我们的成长之路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任何问题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具体的分析,而别人的观点与看法只是参考。 看到语姐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今天分享给大家,当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妨自己找答案。 有好多可爱的亲给我留言,诉说自己生活上遇到的两难抉择。 自己喜欢的男生只对上床热情,其他时候对自己爱理不理,怀疑对方不爱自己,可自己却放不下...... 和大自己十几岁的离异男友怀孕了,想和他结婚,自己父母不同意...... 婆婆控制欲极强,老公又是很听他妈的话的那种,自己又不得不让老人带孩子,每天都要忍,快要憋出抑郁症来...... 最后会问我一句“语姐,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1 首先插播一条生活逻辑小技术: 就是,在沟通时多用问句,是个非常棒的沟通习惯。 问句是具有神奇力量的句式。与其它句式相比,问句是最具动力、开发脑力的句子。我还特意去学过教练技术,这个技术就是以问句为沟通工具的。 每个词、句子、语气都具有不同的动力。动力又分正动力、负动力。如果一个人能常常使用正动力的词、句、语气,那他/她的人生也会日益精进。 因为我们的大脑里,专门有个绿色通道是留个问句的。所以,用问句交流,就像一把钥匙一样,可以直接启动我们的大脑思考。 2 不过今天,我并不是讲如何问问题。 因为,以上这个问句,我是有免疫力的。 为什么呢? 很简单,“如果是你”或者“如果你是我”,这样的前提条件根本不存在。 所以我一听到这儿,大脑就会自动跳转。 原因是: 第一,我不是你。也不可能是你。 第二,如果是,我不会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 准确地说,我也会犯错,也会走岔路,但不会走那么远。 好吧,可问题还是要解决。 那就说说,这样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3 先讲一个故事: 我儿子小时候很喜欢踩水坑。下雨天,不穿雨靴,就爱去踩那些水坑。相信很多孩子都干过这事。 有一次,我提醒他,“水坑可以踩,但如果鞋子湿了,妈妈不会帮你换的。” 他蹦蹦跳跳,自信地说,“不会湿的!” 结果,当然,还是踩湿了。 路上儿子说:“妈妈,我袜子潮了,很不舒服。能给我换一双袜子吗?我不换鞋。” 我说,“可以啊,但你要忍到放学回到家才能换。” 我只想让他意识到,妈妈会尊重他的选择,但他也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成年人为什么不爱踩水坑了呢? 因为成年人的认知和孩子的认知不同。成年人眼里,踩水坑是和不舒服相连的。而孩子眼里,踩水坑是和快乐相连的。直到不舒服产生了才考虑怎样处理。 上面的朋友问我的问题,就好像踩了水坑。来问我,踩了怎么办? 我只能说:你自己判断。第一,你想过穿雨靴吗?第二,如果鞋湿了,忍着。忍到给自己买一双雨靴穿上,再决定。 4 你没雨靴就敢往水坑里趟? 要么是对自己太自信,要么是太无知。 雨靴是什么呢?就是你对自己的正确认知。 如果一个人可以坦然得面对自我,那个真实的自我。她就不难发现,她今天面临的所有的困境,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责任。 爱情没有错,先问问自己何为爱情? 婚姻没有错,先问问自己何为婚姻? 家庭没有错,先问问自己何为家庭? 如果这些你都思考过,再遇到水坑,即便鞋湿了,袜子潮了,你难受了,你也知道该怎样做。 你眼中那些幸运的人,不过是他们肯花时间去思考研究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在错误中,不断尝试可以促成可以成功的条件。即便输了,也会平静接受。因为这是意料中的选择之一。至少能得出一个结论,什么人不适合,什么情况不能再发生。什么路不能再走,什么坑不能再跳..... 5 小学时,我的数学并不好。高二时我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意外的被班主任任命当了数学课代表。这让我又惊又怕。 当上数学课代表后,我只好硬着头皮认真学数学。记得清清楚楚,当年那套蓝色封面上下册的数学练习册,我认认真真的做了无数遍。每一遍都会用红笔圈出错题,整理到一个错题本,再后来错题越来越少。我的数学成绩进了班级前三。高考还考了接近满分。 这段经历,让我知道,有些错,只要不一犯再犯,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还没真正想明白。 很多人过得像个赌徒,总试图去赌对遇到的每一个人。 我自己的经验是,在我心智未成熟之前,会走一段赌徒之路。但最终还是明白一个道理:押注给谁,都不如押注自己。 这世间有很多路,有些路,我不会去走,因为我知道那根本不是我要去的地方。 不同的人会遇到不同的境地。更准确的说,不同的思维会带你到达不同的境地。 6 这世界就像个迷宫一样,总有一条路是可以走通的出口。 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人生真的有这么一个出口。 如果我们能俯视这个迷宫,一定可以看到很多人被困在一个个死胡同里,不是努力去想着如何走出死胡同,而是在那里抱怨、捶打面前那堵墙。 还有一些人,一生都在找一个叫做“捷径”的路,但很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到。 你不断犯错,不是因为生活对你不公,而是你没有意识到,每一个困难,就像某类题型,它的解题规律是什么?公式是什么?我把它称为生活的逻辑。 针对前面几个问题,我套用六六的一句话:再爱,都不该为谁放弃了独立谋生的能力;再爱,都不能放弃学习进步的能力;再爱,都不要让事物的繁琐累到心。 一个人遭遇各种不如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欲望远超她的控制能力。同时,又对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几乎完全忽视。 爱是双方的,家是共有的。而你若能把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做好,你的人生已经赢了50%。退一万步,即便输了,也不会连自己输掉。 End 关于作者 王语华 十年市场老刀,熬成资深品牌定位咨询师 带娃去考研,毕业为自由而生的创业者 经历过生死,而转向探索人性的心理咨询师 长按下方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