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刘皓洋“生活即教育,学习在窗外,世界即教材。”成都市东城根小学校长赖晗梅看来,行走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成长的方式;是一道写在路上的风景;是一幅绘在脑海里的图画;是一首诵在心田中的诗歌;是发现自己和对话世界的方式。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作为研学的实践方,不少中小学也迅速地开始行动起来,人文历史、艺术体验、科学探究、自然场域、场馆学习等方面研学课程化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丰富起来,更大程度上丰富了立德树人的途径和内容。成都市东城根小学近年来在校长赖晗梅的带领下,开发了多种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研学课程都受到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赖晗梅,她就因疫情研学暂停,学校研学如何应对和转型;学校研学对教育和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封面新闻:在疫情下,线下研学暂时暂停,您觉得今年研学该如何有效的进行?赖晗梅:受疫情的影响,学校的研学旅行都暂停了。虽然没能走出去,但是孩子们的社会综合实践不能因此取消。这次疫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本身就有很强教育意义,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针对复学抗疫孩子们进行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针对新冠肺炎这一主题,融合孩子们的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究。而毕业课程也调整为我在东小、我为东小、我爱东小、不舍东小等板块,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包括回忆自己与老师、同学的故事,六年来自己在校园内和校园周边的留痕等等开展学习。同时,老师们也静下心来思考设计疫情结束后,新一轮的研学课程要怎么设计。封面新闻:研学课程作为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您认为研学对教育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赖晗梅:一是研学课程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比如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生兴趣特长、感悟真实劳动价值等。二是研学课程对教师发展的作用,如有助于建立教师大课程观,同时也有助于树立教师科学质量观。同时还帮助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三是研学课程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变。比如教学环境的改变,从封闭的课堂到行走在路上。相应的教学目标也从单一学科目标向核心素养提升。那学习方式也是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转变。学习评价也从分数评价到发展性评价。封面新闻:目前市面上的研学课程您如何看?存在什么的问题?赖晗梅:现阶段的研学旅行大多表现为“简单的旅行体验活动”层面。研学旅行不同于单纯的旅行,它具有鲜明的情境性、自主选择性、开放性、生成性、主动探究性、学习结果多元性。一些学校把“研学”全权交给非教育机构甚至是旅行社来实施,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上没有专业的思考和实践,让“研学”出现了简单的讲解+参观,随意的教育+旅行、拼凑的景点+手册、停留在肤浅活动层面,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没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的设计,甚至成为机构的逐利手段。有旅游化、功利化、肤浅化倾向。科学开展研学旅行,既要解决普及化、常态化、实施“数量发展”的问题,又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ngjinshoucang.com/kfzlgz/kfzlgz/219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