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肇心理 探索?修心?品生活 释肇心理┃做人生最好的导师 本文转载授权自洞见:洞见(ID:DJ) 在台湾,有一位妈妈在陪读这件事上,表现令人惊艳。 不仅将儿子于伟庭培养成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人才,还将女儿于珺培养成了被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州大学这七大名校争相录取的学霸。 她是凭综艺节目《世界真奇妙》获得过新闻局金钟奖的梁旅珠。她用陪读的经历告诉我们: 陪读就如同建筑高楼,既讲究一砖一瓦的妥善堆砌,更讲究赐予地基强大的承载力,它是一项事无巨细的技术活。 01 梁旅珠在女儿三四岁时,参加了一个饭局,饭桌上有人谈起了育儿经:“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要盯紧一点,把习惯培养好,以后就轻松了。” 这句不经意的话,被梁旅珠铭记在心。 在孩子刚入学的那段时间,每天晚餐后,她都会引导孩子们决定当天功课的先后顺序,要他们在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先完成最难的作业,再做美术、劳作这类比较轻松愉快的作业。 她不希望孩子做功课时边写边玩,就坐在一旁,帮他们集中精神。一旦孩子遇见困难,她便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查字典和找参考书。 孩子升入三年级后,梁旅珠便不再陪写功课,但依然严格,尤其是对待个性相对散漫的儿子。每晚儿子一回家,都被要求在纸条上写下他当晚的时间安排。 为了让女儿养成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理解思考的习惯,整理自己的观念架构,这位妈妈教会了女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画重点、从课文中寻找各种出题方式。 孩子再大一些,梁旅珠又指导他们将大小考试的试卷整理归档,以及做段考复习表,两人的学习习惯在这样一次次的规范中逐步成型。 所以孩子们读小学高年级后,不需要妈妈的“盯梢”就能独立把功课做好。 于是,这位“虎妈”慢慢转变为“慈母”,很少过问孩子的课业细节了,只提醒他们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学习困难,一定要找妈妈商量。 将孩子训练得认真专注又负责,再慢慢放手,是梁旅珠养育孩子的圭臬。 没有人未经任何训练就长出肌肉,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也绝非一蹴而就。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高段位的陪读高手,会助力幼年期的孩子建立主宰一生的好习惯。 02 梁旅珠曾带着幼年期的女儿参加过一个脑力开发的亲子课。在课堂上,孩子若能完成老师给的活动作业,下课就能获得贴纸。 几堂课下来,梁旅珠发现女儿学习思考的过程很草率,却对领贴纸表现得很积极。她意识到,孩子去上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集贴纸。 这样可怎么行呢?梁旅珠偷偷将女儿的贴纸簿收起来,不再给她领贴纸的机会。 接下来的亲子课上,她陪着女儿慢慢想,慢慢玩,当女儿成功解决了问题,就开心地赞美和鼓励她。 下课后的时光,她常常带着女儿去吃点心,她们一边吃一边畅聊课堂上的趣事和新发现,一起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梁旅珠看来,帮孩子找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远远好过用物质引诱他们学习,而孩子通过努力付出所得到的富足与回馈,本身就是一种褒奖。 孩子上初中以后,梁旅珠时常诚恳地跟他们分享一种观念:读书是少数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你可以凭努力享受到成果、得到成就感,而且,它是日后思考与做事能力的绝佳训练。 从小一再被强化的观念想法,往往会内化为一个人以后赖以生活行事的中心思想。 两个孩子从不将读书当作父母交给自己的使命,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读书,并愿意从学习中发掘乐趣。 于珺会将解题想象成破关游戏,于伟庭则会利用不同科目的相互调配,来增加读书的变化和趣味。 会陪读的父母,绝不会一味地用物质奴役孩子的学习热情。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好,他们才会不顾长途跋涉中的重重困难,砥砺前行。 03 虽然梁旅珠一直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白癜风是什么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