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有人把现在中国家庭教育的状况总结为 六多六少 即 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 关心呵护多,素质培育少; 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 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 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 还有人总结为 六无 即 无微不至地关怀, 无节制地满足, 无边际地许诺, 无原则地让步, 无分寸地褒贬, 无休止地唠叨。 你认为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最致命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犯的毛病,可以列出一大串。但最主要的毛病,应该是: 中国家长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 倘若你浏览一下《这样教孩子更有效》一书的目录,你会发现不少章节的内容与此有关: “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谁的兴趣?谁改造谁? 能“试”犯一次错误吗? 孩子能说“NO”吗?等等,都与“家长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有直接关系。 即便是上述的“六多六少”,也全都是由“家长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所造成的。 这里,不打算对“六多六少”展开分析,但要指出一点: 对“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的“指控”并不准确。 因为,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是“智力开发少”,而是过滥、过多,甚至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创造力”。缺少的是“培养创造力”而不是“开发智力”。 我们来看看“六无”。 “无微不至地关怀”,这很能迷惑人,让人以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很了解。其实,中国家庭教育的毛病之一,是家长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少教育专家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有道是“知儿莫若父”也。 我觉得,这个说法没错。因为从怀孕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与孩子在空间距离上最接近的人。从牙牙学语,到十八九岁离家上大学,父母又是与孩子在时间上接触最长的人。这个空间最短,时间最长,足以让父母成为世界上了解孩子的当仁不让的第一人。 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面,或者说,一个表面现象。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问题的另一面。其实,父母又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客观地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为什么? 刘三姐曾揶揄对歌的秀才唱道:“讲眼前,眼前眉毛有几根?” 的确,天天照镜子、看尊容,你知道自己有几根眉毛吗?当然,这是笑话。说明“距离”与“了解”是两回事。 有两个原因使得父母最不容易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是太容易带上主观色彩,被主观的偏见所蒙蔽。比如,只看到长处,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甚至不愿承认孩子的短处; 二是自以为了解孩子,反而容易被空间的近距离拉远了心理的距离。 请你试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知道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吗? 我知道孩子的潜在兴趣是什么吗? 我知道孩子最致命的弱点吗? 我知道孩子心里真正向往的职业是什么吗? 我知道孩子最喜欢上的网站吗? 我知道孩子至今未向父母坦白的谎言吗? 我知道孩子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是谁吗? 我知道我骂了孩子或打了孩子以后,他或她在心里想什么吗? 我知道孩子在心里对哪个异性有好感吗? 我知道有什么东西是孩子跟同龄伙伴说了,但没有跟自己说? 我 知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不喜欢哪个老师吗? 我知道孩子最讨厌我的什么方面吗? 我知道孩子至今对我保密的事情吗? 当父母的心想,我天天好吃好喝地养着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对孩子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孩子能有什么不让我知道的吗?!其实,这往往是一厢情愿。空间的近距离和亲缘关系,并不等于心理上、感情上的近距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实际上又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客观地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特别是中国父母,从来都是“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意识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无意中主动地关闭了一扇了解孩子的门窗,也给家长添堵——给了解孩子“添”了一“堵”无形的墙。 中国家长对孩子“无节制地满足”,说起来是有“私心”的,是有潜在的回报企图的。无后为大、养老送终、重男轻女、光宗耀祖……都是“私心”的文化根源。 有哪一个中国家长完全不想孩子将来回报自己?换言之,有哪个中国家长不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哪个中国家长根本不去想孩子将来要报答父母?恐怕很少很少。 美国的家长一般都不指望能从长大的孩子那里得到什么回报。孩子能“成人”,能幸福、愉快,就行了。 另外, “无节制地满足”的结果,就是“无节制”地干预,“无节制”地期望,就是家长“无节制”地“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 “无边际地许诺”,能兑现的就成了“无节制地满足”,不能兑现或根本就没有心兑现的,就成了“空头支票”。既然家长能开空头支票,孩子为什么不能也来个“无边际地许诺”?! 一旦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互写“空头支票”,责任一定会推给孩子。不知今年高考,是否有孩子就诚信问题谈一谈家长的“无边际地许诺”。 “无原则地让步”,一方面是“家长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无原则地让步”。 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 中国家长的问题是:该把孩子当孩子时不把孩子当孩子,不该把孩子当孩子时又把孩子当孩子。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中国的独生子女在应该对大人说“NO”时,不敢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不同见解;恰恰相反的是,在不该对大人说“NO”时,又无理取闹,甚至为所欲为。 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大人身上,出自家长对“孩子毕竟是孩子”的错误理解。 “孩子毕竟是孩子”,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毕竟是孩子;但孩子又毕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他们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孩子。 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正是在该把孩子当孩子的时候,没有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而在不该把孩子看成是孩子时,又把孩子当成孩子。 “无分寸地褒贬”,一般来说,家长的毛病是夸大孩子的长处,这是经典的通病,不需赘述。 我想谈的一点是,由于许多家长恨铁不成钢,看到的多是孩子的短处; 由于我们的文化特别强调谦虚,所以,孩子有意无意地“爱”夸大自己的短处。说自己长处时小心翼翼、咬文嚼字;说到自己短处时“爱”夸大其词,无限上纲。似乎夸大短处是一种美德。 我倒觉得,比孩子夸大自己的长处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反而是孩子对自己的缺点或弱点的夸大。我们何曾注意或批评过孩子对自己缺点或弱点的夸大呢?我们不是反而认为孩子夸大自己的缺点或弱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值得大加赞赏的美德吗? 一个“爱”夸大自己短处的人,要么是言不由衷,要么是灰溜溜、无底气、缺自信。 如果孩子总是灰溜溜、无底气、缺自信;家长应该毫无保留,甚至是夸张地鼓励孩子。但无分寸地褒、无分寸地贬孩子,都没有好处。 “无休止地唠叨”体现的是家长的无能、不自信(或过于自信)。因为忽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剩下的就只能是家长“无休止地唠叨”,给孩子和自己带来“无休止”的烦恼,甚至是“无休止”的冲突。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作者 黄全愈 长 江 文 艺 出 版 社 出 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北京白癜风最佳最好的治疗方法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ngjinshoucang.com/kfzlgz/131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