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目现场录制十多个小时,从中午一直到夜晚,有时到午夜12点以后,非常辛苦。每期节目录制十几个小时,最终精编成一个多小时,囊括三四场比赛,内容繁多,精彩纷呈,所以我现场讲的话绝大多数被剪掉了,我很理解,这个节目不是一个斗嘴的辩论会,也不是一个科普讲座节目,节目主体是比赛和选手。客观上讲,前两期录制过程中我的表现并不好,主要原因是我从未参与过此类节目,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 我知道这是魏教授的道场,我生怕喧宾夺主。我不熟悉这个节目,更怕哪里说错了坏了节目组的大事。所以谨小慎微,字斟句酌,不敢越雷池半步。编导组的小精灵们毕竟厉害,他们很快洞穿我的心思,为了打破我的小九九开始轮番攻击,魏教授也亲自动员,打消我的疑虑和担心。 我认为,《最强大脑》是中国最权威的脑力竞赛项目,在项目的设置、比赛议程的确定、竞赛规则的制定、选手的遴选、道具的制作、现场的调度等方面,编导组、科学团队一定进行了大量前期和幕后工作,而这些工作我都没有参与,不知道内情。作为现场评审之一,虽然我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教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我的专业就是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还是一名共和国将军,照说应该在气势上、语言上、学术观点上纵横驰骋、叱咤风云,力压群雄,舌战群儒,但我却从未如此。相反,我一直谨言慎行,尤其不愿与魏教授当面争辩。很多人以为我是个和事老,中庸之道,老好人,和稀泥,得过且过,不负责任。 其实,大家都错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非常坚持原则而且特立独行的人。那为什么从来不与魏教授进行争执,而且每次打分都比较高?因为我知道,魏教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科学家团队,他们为现场比赛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我不能用打1分、2分,甚至轻蔑和不屑的方式否定他们的集体工作。选手之所以能够来到比赛现场,之前一定经历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过关斩将、脑力测试和各种实验。所以,我应该尊重他们的前期工作和辛勤劳动。 为此,我在现场评论主要围绕三个基本点:一是对参赛选手的深入了解和质疑;二是对比赛规则的深入了解和质疑;三是对比赛项目基本原理、科学内涵和社会运用的深度发掘和评论。我最担心的是比赛做假,担心制作团队和选手联合起来欺骗观众,通过电视宣传伪科学。因此,每个项目我都尽量做到自己先查资料,搞清楚弄明白这个项目的基本原理,国际上的水平和比赛的基本要求,不会简单地盲从。如果大家注意看节目,就会发现每次我出的题目都非常难,目的是挑战选手的脑力极限,去伪存真。 从第三季开始增加了评审爆灯权力,通俗讲就是三位评审有权通过爆灯这种民主化进程来否决魏教授的任何“独断专行”,防止一言堂,一把手说了算。每次魏教授给选手打低分致使选手被淘汰,观众席都唏嘘不已,感觉太可惜了,怎么打这么低的分,难度很大的呀!评审们就开始议论,该不该爆灯否决魏教授的一锤定音?最开始,另外两位评审爆灯,观众齐声呼喊希望我也跟进,这种强大压力下我仍然没有爆灯,作为评审要考虑项目难度,不能观众一喊我就爆灯,把“科学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变成可以根据情感随意调控的爆灯权力那就乱了,没法一碗水端平。后来在光电美人项目中苏清波脱颖而出,但最终遭到淘汰。这个项目的复杂程度、难度和技术原理我比较清楚,感到魏教授给分过低,所以断然爆灯支持苏清波复活,给了这个选手一个再次参加比赛的机会。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他过关斩将,表现优异,令人刮目相看,为中国战队立下赫赫战功。当时我想起古希腊阿基米德说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想得美,如果我不给你这个支点呢,你也就废了!机遇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才有多么重要!苏清波,我们给了他一个支点,果然,他撬动了地球的东亚部分。 还有贾立平的那场比赛,作为第一场就选定的中国战队四名队长之一,如果不接受挑战就能够稳当队长,可他接受挑战了,精神可嘉。可万一输了比赛,是当队员还是退出中国战队?这个问题在开始比赛前我就提问了好几次,我就怕出现贾立平因输退出比赛的后果。果然贾立平输了,全场大哗,好多贾立平的粉丝当场痛哭流涕。我们评审一致爆灯力挺贾立平。编导组、科学团队不得不临时商议,决定破例留下这个人才,X战队特设两名队长席位,这从未有过,民主化进程获得显著成果。我活到63岁,还从未见过这种场面,全场为了留住一个人才各显神通,与科学团队和编导组进行说理斗争且最终取得胜利。我当时就说,我多么希望,这种爱惜人才的伯乐精神能够推广到全社会各个层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社会上嫉贤妒能、打压人才、尔虞我诈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强大脑的比赛现场恰恰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为我们整个社会注入了正能量。科学的温度层面在那一刻爆棚了! 这个节目的亮点当然是选手的比赛,这是最出彩的地方,也是最扣人心弦的环节。其次,就是嘉宾的评论。记得当年看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的时候,最精彩的环节除了歌手比赛还有就是余秋雨等行业专家的评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观众看比赛是平面状态,很多人是看热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具象化立体化理论化,未必知道这个项目的玄妙之处和原理所在,未必知道这个项目在社会生活和国防安全领域会发挥哪些作用。我问了一些选手,他们自己只是参加比赛而已,并不知道这个项目的科学原理,有什么用处,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制作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当然,第一是收视率,那么第二呢?科学普及最为重要,这也是我与节目组第一次接触中就提出的问题,我是为普及科学知识而来,因为我的专业就是国防教育和科学普及,我为之奋斗了一辈子,这个节目与我的专业相互吻合,所以我才参加。 为了当好评审,我把第一季和第二季节目都看了一遍,还做了几十页的笔记,我必须了解选手、项目、评审的来龙去脉,否则无法准确评判。从三季节目制作来看,现场评审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文理之争、难易之辩。我参加节目的主旨是专门为科学普及和科学运用进行评论,其他有关心灵鸡汤、科学温度、人生情感、节目运作本身的事情一律不涉及。我秉承的理念是对科学保持高度敬畏,科学是我崇尚的最高境界,对我自己不擅长没有搞懂的科学领域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持简单否定态度,因为这会产生很坏的社会影响,会误导人们的科学思维。同时,我也赞同魏教授“科学是评判的唯一标准”这个口号。很多人说我是在支持魏教授,难道他一个人就代表科学吗?我不是支持魏教授,我是支持他的科学精神,他的科学评判一部分来自于个人作为科学博士、北大教授的专业资历,再就是来自于幕后科学团队如刘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科学实验、计算机3D建模和一些实验室测试等实验结论。我虽然也是科学工作者,但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地轻易否定魏教授、刘教授他们所做的大量科学论证工作。 我从未见过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同时出现如此强大的与科学相关的主持人和评审嘉宾阵容:《最强大脑》幕后科学团队灵魂人物刘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主持人蒋昌建,复旦大学教授;嘉宾评审魏坤琳,美国博士、博士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嘉宾评审张召忠,国防大学军事装备学教授;国际评审RobertDesimone,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国际评审ThomasAlbright,美国神经科学家、脑科学研究所主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与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我顺便做个广告:别忘了,每周五晚上21:10分,锁定江苏卫视,不见不散。 局座召忠 欢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