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9-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创造力工具箱设计思维观念与方法的源流

作为创新元素的聚合体,“设计思维”不断吸纳、变化、整合,拓展自己的创新观念与工具箱系统,与商业、教育、社会等领域的元素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设计思维创造力工具箱中的一切都来自过去,我们却能用他们来创建未来。

流程化观念

兴起于美国的“傻瓜书”(BooksForDummies)的精髓在于对项目步骤的精确分解。麦当劳,提供标准化炸薯条的秘密存在于对生产流程的精确把握——无论操作规程,还是时间控制,原料配比,一切条分缕析,规矩明确。研究好莱坞电影编剧手册,同样可以发现:美国电影的基础是格式化思维。“起承转合”故事流程精确计量,每个笑料与痛点都可以被测试及评估。

设计思维中的步骤,规定了思考的路径与框架。流程化作业(用三步、五步或六步分步骤解决问题)看似简单、单调,却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这就好比学会了电影的编剧格式,仍然需要考验艺术家的灵活性和行动力。

以简单流程为基础,设计思维相信创意可以训练,创新可以生产。入门简单的(stepbystep)的“傻瓜书”理念,鼓励非专业人士参与创新任务。让创意、创新走出黑箱,不再神秘。

用户中心观念

在产品、服务、信息过剩的时代,只有“用户”以及用户的“注意力”是稀缺的。因此,无论是广告还是品牌营销,从“独特销售主张”(USP)、品牌形象,演化到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4Cs理论以及体验经济。总体趋势,都是从“品牌端”向“用户端”倾斜。

现代广告、市场学的重点从“控制注意力”开始——旨在建立标准化的品牌识别系统、传播规则,借助大众传媒,大面积撒网,重点捕捞。实质上,就像放羊放牛一样管理用户。

而当代营销的进入点往往是细腻的心理洞察。设计思维从用户来(观察),到用户去(测试)。设计思维将“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从传播、营销领域,彻底拿到了产品、服务的前端——将用户理念用于产品、服务开发。

直觉与理性的协同观念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WolcottSperry)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并因此荣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实验表明: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

右半脑负责:节奏、空间感、格式塔(完整倾向)、想象、白日梦、色彩等。

左半脑负责:词汇、逻辑、数字、顺序、线性感、分析、列表等。

右脑成就艺术家、左脑成就科学家——当代的创新需要打通两种思维的边界,而设计思维的几个步骤刚好循环使用左右脑,交换综合,以实现创新。

理解问题的观念

设计思维中的第一步:理解(Understand),需要反思既定概念,思考词语所敷衍的内涵。

在社会学中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我们会对一群人类型化,并贴上简易标签。比如“女生玩洋娃娃、男生玩机器人”,“御宅族都是不修边幅,与社会脱节,不擅长与人沟通的人。”这些都是“刻板印象”。又比如,一些城市人对乡村的理解是,凋敝的,怪异的。另一些城市人的“乡村”则是:田园诗的,鸡犬相闻的。两种理解都具有”刻板印象“倾向。

心理学上,认知(cognition),是感觉的转化。而固定化的认知,却限定了我们在熟悉的视野中识别新的信息。“理解”需要对创新命题进行语义学拆分,让参与者意识到:词语的含义包含很多层次,挑战刻板印象、语焉不详。

设计思维的“理解”环节,就是要突破语言,通过分解、分类、分析来重新审视情境、用户以及命题。

观察人与事的方法

在科学领域,观察是所有研究的起点。科学观察强调有目的、有计划,收集、分析感性资料。现代科学观察,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

而设计思维的观察回到了地面——真实的世界。设计思维进入使用场景,不仅有目的观看,还会亲自使用、体验。在“观察”环节中,沉浸式的体验观察,脱胎于人类学常用的田野调查工具——“参与式观察”(Usingparticipantobservationtoimmerseoneselfinthefield)深度进入场地,成为用户的一部分。

观察环节中的访谈技巧,来自社会学、市场学经验。在这方面,焦点小组(focusgroup)的经验以及心理学方面的沟通技巧,都值得设计思维借鉴。

综合、提炼的方法

设计思维中的综合环节(从用户需求到用户洞察),脱胎于现代广告运作中的“消费者洞察”:首先,消费者洞察的源头是深入消费者生活;其次,具有震撼力的广告创意,均源自创意人对用户内心感受的敏锐洞察。

当代广告公司,格外强调策略的敏感性和穿透力,不遗余力地在创意前期的策略阶段,就开始寻找闪烁智慧火花的深刻洞察。

在创意策略的工作中,洞察被进一步凝练成层层递进的三句话:

1、观察用户的愿望(“Iwouldliketo….”)

2、用户的愿望或行为的动机(“because…”)

3、达成愿望的阻碍(“but…”)

创意的方法

在创意环节,设计思维的工具箱中既有创意脑力激荡(AlexFaickneyOsborn,Brainstorming),也有寻找发散连接的“思维导图”(mindmap)等。

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亚历克斯?奥斯本首创了头脑风暴:参与者随意将头脑中与研讨主题相关的见解、点子提出来,随后再将大家的见解重新分类整理。追求数量、延缓批评、提倡独特想法、建立在他人想法之上等头脑风暴原则也沿用至今。

思维导图由英国人托尼·巴赞(TonyBuzan)发明,是用一个中央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字词、想法等关联项目的图解化方式。思维导图,不仅用来信息整合,在创意环节,更有助于结构化发散思维,帮助团队成员锁定某个点子,进行深入挖掘。

产品原型的观念

原型(Prototype)概念,来自工业领域,是指某种新技术在投入量产之前的所作的模型,用以检测产品质量,保障正常运行。在电子技术、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建筑工程等方面广泛运用,实验产品相应地被称为样机,样车等。

设计思维,抓住“原型思维”的精髓,并对原型的外延形式进行了拓展。设计思维“原型”不仅包括“快速成型”、3d打印等工业技术,还引入了简易模型、故事板、角色扮演、场景营造等工具手段。原型的特征:

着眼于大局的,而不是细节精确。

快速的“低保真”

用来思考,整理思路,边做边思考

形成用户界面,用来测试。

反复迭代的观念

“迭代”概念来自于计算机科学。“迭代是程序中对一组指令(或一定步骤)的重复。……也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特定形式的具有可变状态的重复。”

从理解、观察到产品与测试,创新的步骤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循环往复、不断反思的过程。如果最后的设计成果出了问题,或者是理解的偏差,或者是观察的样本采集,也许是洞察不够深入,又或者是原型不够精准。

迭代,意味着:六个步骤的交错重叠,不断返回到其中的一个环节,通过迭代,不断改善创新方案。

总结

追根溯源,设计思维的所有元素都各有历史。工具与思想彼此契合,并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生产力。

设计思维相信“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创造未来”。设计思维工具箱中的观念与方法都来自过去,通过重新整合,创新者们用他们创建未来。

作者:

王可越,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

原创文章,转载及其他有关本







































白癜风治愈后复发吗
治白癜风乌鲁木齐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ngjinshoucang.com/kfzlgj/kfzlgj/12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