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高考犹如一只想要挣脱的风筝,牵着线的人,就是把握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又是一年高考时,从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今年已是整整40年。年高考来临之际,听听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也让正在准备高考的学子了解一下高考的历史和变迁。

昔日村里小先生成了首个大学生

▲周海波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年参加高考(受访者供图)

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下文,恢复停止了十年的高考制度。这是十年冰封之后的一次破冰之举。日前,记者在青岛大学文学院周海波教授的家中,采访了这位参加了当年那次高考盛举的学子。当时周海波正在村里当民办老师,他的志向就是能上大学,当作家。年12月,他与众多考生一起走进考场,有幸成为村里唯一一个考上的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报名参加高考后,没有人告诉周海波该怎么准备,没有复习资料,没有备考方向,甚至连本像样的教材也没有。周海波说:“我几乎是裸考的。”幸运的是,他所在的学校还有个封闭已久的小小的资料室,里面有一些被尘土覆盖的书籍。回望那段时光,周海波表示,是时代给予了他一个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那时只要有可能,我就会把学校图书室的书找来读,村里能借的书也都借来读。这应该是积累吧,对后来的考试很有帮助。”

“我真的很幸运,我的语文只准备过一次作文,考试时,作文题目竟然和我复习的一样,这让我兴奋不已。”周海波说,有一次,他在资料室的一本书中,发现一份夹在里面的潍坊一中的语文试卷,上面的知识题早就忘记了,但作文题永远不会忘记:《难忘的一天》!当年高考作文题目,竟然就是这个。

周海波介绍,他的幸运远不止此,考试第一天中午休息时,他借了一位朋友带的历史教材,随便翻看了两个题,下午考试时就遇到了这两道原题。“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我,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最后一门考数学,很多考题都超出了高中所学的范围,勉强做了几道题,能对几道题,心中真的一点数也没有。”

“有一次,父亲的同事来我们公社出差,有一天到我家来,他一直鼓励我要考大学,说他有个本家弟弟就是大学生,在曲阜上学。他说,你也考那里吧。”周海波告诉记者,他当时对报考什么志愿一类的事情一点也不了解,第一志愿就填了曲阜师范学院。当时还知道山东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名牌大学,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似乎在山东没有招生计划,只好报山东大学,省外有名的大学只有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在山东招生,于是第三志愿填了复旦大学。”周海波说,“那时候以为最好的大学要放在后边,后来知道有同学和我想的一样。”

考试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我几乎每天都到学校,可是迟迟没有音信。”就在失望的情绪越来越浓时,突然有一天公社教委通知他去县里参加体检,“体检过后,我再次中魔咒一样,每天到学校去盼望那封来自某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周海波说,过年后的一天,他晃悠到汽车站。“公社文教委员从车上走下来,他朝我使了个眼色,我走近他,就听到他低沉而清晰的声音:下午到办公室来拿通知书吧。听了他的话,我紧张得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脑子一片空白。”

周海波成功被曲阜师范大学录取。

昆仑赴试睡草床-30℃高考难忘

▲刘增才中国海洋大学退休副教授 年参加高考(受访者供图)

初夏的暖阳中,青岛石老人东的一处居民楼里,一位老人正在承载着万册书籍的书架旁品茶阅读。他是中国海洋大学退休副教授刘增才。40年前,他在遥远的昆仑山下完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恢复高考后,他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刘增才年出生于青岛观象一路。年,也就是16岁那年,刘增才初中毕业。次年,根据当时国家“屯垦戍边”号召,17岁的他上了开往青海省的绿皮火车,与刘增才同批上火车的还有青岛的名男青年和名女青年。

14个昼夜后,刘增才跟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过高原、涉草地,来到了青海省格尔木一个叫拖拉海的地方。此时的昆仑山下的拖拉海还是冰天雪地,这个17岁的少年开始扛着镢头战天斗地、垦荒种田。白天种地,夜深人静了,刘增才在炕头挑起煤油灯开始读书。

年,刘增才和他的初中同学孙韵平鸿雁传书11年之后,他请假从拖拉海回到了青岛的大海边,与孙韵平完成了婚礼。次年,他们的女儿降生了。获知这个消息,刘增才高兴之余暗自神伤: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青岛和妻子女儿团聚。

年11月中旬,农垦营的通讯员骑马将一封书信塞到了刘增才的手里,书信是妻子写来的,妻子告诉他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不分年龄、性别,任何人都可以参加高考。次日,他向团部报了名。之后他到处搜罗书籍,挑灯夜战。

一个农垦团5名报考者,就用一套书。眼看次日就高考了,刘增才才拿到了数学课本。12月3日他们赶往里外的格尔木考点应考。“我们坐在敞开的马车上,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里赶往考点。”刘增才说,“到了格尔木考点,夜晚睡在考点安排的麦草床上,麦草上有一条毛毡,还有一床被子。”室外零下30度,考场上的屋子里生起了炉子,让他最幸运的是他的考桌就在火炉旁边。每场考试3个小时,有人会冻得现场搓揉双手和跺脚。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年3月,刘增才的高考成绩出来了,他考了格尔木地区的第2名,最让他兴奋和骄傲的是,分的数学考题他得了90分。而他,也是所在农垦师唯一进入录取线的考生。此时的刘增才手持成绩单,仿佛觉得拿到了走出戈壁滩回青岛老家和妻女团聚的车票。

刘增才说,“我第一次填写的学校是广州外语学院,按照自己的成绩,被这个学校录取没有问题。”可因“年龄大了,发音器官完全成型”被拒在了门外。后来,刘增才被青海师专中文系录取为一名专科生。

年,刘增才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大考。“这次大考,也是因为妻子。”刘增才说。在青岛边上班边照顾孩子的妻子孙韵平在给刘增才的信中说,现在国家又有了新政策,任何人都可以报考研究生。只读了1年多专科的刘增才报考了研究生。应试后,刘增才以分的高分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线,成为青海师专第一个考入京城的研究生。

准考证不翼而飞大金鹿单骑救主

▲杨玉梅现在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工作 年考生(受访者供图)

现在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工作的杨玉梅是年参加高考的,她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高考的考试时间还是在每年的7月份。“不过,那时候录取率低,竞争压力可比现在大多了,我当时在青岛19中文科班,班里60多个同学最后只考上了十几个。”杨玉梅最后被山东大学录取,如今回想30年前的高考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对杨玉梅来说也不例外。现在杨玉梅回想起来,感触最深的或许就是那段每天骑着“大金鹿”上学放学的情景了。“我高中是在19中文科班读的,那会儿家在敦化路附近,每天上下学我骑着‘大金鹿’在路上都要半个多小时”。不过虽然骑车很累,但是感觉却并不枯燥。特别是杨玉梅备战高考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在骑车回家的路上,家家户户都会传出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她一路上就是伴着歌声回家的,现在想来还觉得很有趣。

“那会儿学习还蛮用功的,因为也不像现在,有手机、网络这些有诱惑力的东西,大家心思都比较单纯,只知道读书。”杨玉梅说她一般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了,自觉地先在院子里背背书。为了增加营养,母亲还特意给她多煎两个鸡蛋,“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很不错的营养餐了。”

在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大家能选择的路有很多,高考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重视。“那会儿中专特别吃香,因为上了中专也就意味着包分配,早早有了工作。相反,读高中升大学的录取率却很低,所以有不少成绩好的学生在读完初中之后就去上中专了。”但即使在这样的氛围下,杨玉梅却始终有一个要参加高考、上大学的信念。

据她透露,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其实跟自己的家庭、跟父亲有很大关系。“我爸爸没有机会参加高考,他很遗憾。但他却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他自学了机械、力学、电学等很多知识,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就是爸爸自己组装的,他的好学能干也一直激励着我。还有哥哥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因此,她期盼着生命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希望有机会能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于是她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山东大学。不过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可是在高考分数公布之前填报志愿,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其实她心里也挺没底的。

高考毕竟是决定命运的一场战役,跟现在很多考生一样,杨玉梅考前也很紧张,甚至紧张到出了大问题。“都到学校了,一摸口袋竟然没摸到准考证,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坏了!然后把包里都翻了一个遍,也没找到。”幸好是哥哥陪她一起来的,此时家里的“大金鹿”又派上了用场,哥哥决定骑上“大金鹿”回家找找看,原本来回需要40分钟的路程,哥哥不到20分钟就满头大汗地赶了回来,手里拿着准考证。没有耽误杨玉梅考试。

“那时正是7月份最热的时候,幸好有哥哥在,有家人在身边就会感觉特别心安。”之后杨玉梅顺利地参加完高考,并被山东大学管理科学系录取,学习金融相关专业。她到现在都记得,学校公布榜单的那一天,天空下着小雨,当她在榜单上看到自己名字时心里的那股高兴劲儿。

考完累瘫躺一周从此无惧人生难

▲张慧语言科技和大数据公司高管 年考生(受访者供图)

年参加高考的张慧女士,如今在一家大数据公司任职。虽然参加的高考距今已20年,但当时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当年的高考,考场之外没有家人的等候,更没有人墙拦车的景象,大家对待高考似乎更加平和。张慧的高中在青岛九中就读,文科班共50余名同学,最终考录本科18人。而张慧爸妈工作比较忙碌,学习主要依赖她自身的主动性。她至今感谢青岛九中的老师,给予自己的无限帮助。她说,爸妈对她的要求也不多,所以来自家庭的压力不大,更多是她发自内心对继续求学的追求。

她记得,年恰逢香港回归,电视台全程直播盛况,紧张复习的同学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收看直播,一派则对此持反对意见,担心挤占有限的复习时间。张慧自觉站到了看直播那一派。她告诉记者,看着直播心里甚是激动,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紧张的复习还得继续,如今再回头凝望那段经历,至少当时没留下遗憾。

张慧当年是在九中的高三(5)班就读,而6班的部分同学走了保送途径,高考备战期间显得轻松许多。张慧埋头苦读的时候,被保送的同学则在篮球场上运动。他们是幸运儿,可在张慧看来,高考赐予她一场磨砺,是前所未有的专注和挑战,是与众人在体力和脑力上的比拼。由此以后,所有的挑战都显得微乎其微。

年7月7日,张慧背上备好的行囊,穿着蓝格底的裙子出发,被父亲送到原15中的考点。

坐在考场内的座位之初,张慧的内心一片平静,听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声,安静地等待监考老师发卷。但这种平和感在拿到试卷的一刻被打破,手心一瞬间就冒出了汗。她忘了当时是否腿在发抖,但紧张感确实深刻。凭着在校期间的反复训练,以及对于升学的渴求,张慧还是一头扎进试题中。

当年的高考持续到7月9日,当天窗外有间歇性雷阵雨,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张慧整个人有些恍惚了。三天里每科试卷变化,唯有蓝格的裙子陪着她。

结束历史考试走出考场,经历全身心投入的张慧,一下就呕吐了起来。高考期间全神贯注,考试一结束,张慧感觉身体似乎被掏空了,整个人瘫软,躺在床上一周左右。

与现在的高考明显不同,张慧是得知本科线后再报大学志愿。她还记得查分数时的趣事,高考成绩是通过电话查询,话费每分钟两元钱。对于每月生活费两百元的她来说,这个费用堪称是天文数字。但高考毕竟已经结束,她还帮着同学查询了成绩。当时满怀信心,以为自己的成绩肯定比同学的好,没想到对方还比自己高两分。最后,俩人同被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录取,成了同班同学。张慧告诉记者,她是家族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好消息也让整个家族很兴奋。张慧在毕业后考录公务员,后来还在职就读了研究生,可再也没找回参加高考时的感觉。

那段痛苦却又伴随着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留在张慧的脑海之中。她告诉记者,高考于自己而言是一场挑战,经历后也就无惧后来的磨砺,所以才舍得打破“铁饭碗”,投身到企业的商海之中。

本以为赶考坦然没承想一夜失眠

▲侯路路中建八局施工员 年参加高考(受访者供图)

潍坊寿光的侯路路年参加了高考,考试前一天晚上他紧张到失眠,他暗自发力,一定要考上本科。如今,侯路路来到了青岛中建八局,干起了建筑行业。能吃苦,有韧劲的品质一直支撑着他走下去。

离考试还有两周时间时,同学们进入了最紧张的备战状态。为了缓解紧张心态,很多同学都会请假回家休整几天。“考前两周,大家都不再做题了,随便看看听课笔记,回顾一下错题集。这个过程其实挺痛苦的,越复习越发现自己还有太多知识点不会,很多同学心理压力太大,都请假回家了。而我却没有压力。”侯路路回忆着当年的高考,微笑地说着。

据介绍,侯路路的父母对他的学习很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北京治疗白癜风全套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ngjinshoucang.com/nlkfsq/130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