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长按识别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 发展继续教育9老解放区学制的特点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2学校教育类型的组织多样化,富于灵活性3依靠群众办学10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具体内容: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6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发的终身教育体系。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9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1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11推进政校分开,官办分离。11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1社会加速发展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3人口的急剧增长4闲暇时间增多12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从教育过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机构施教人员教育内容及方法上加以区分13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共同主张和不同1教育的延续性和终身性2教育内容的广泛性3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4教育目的双重性不同:1目标指向不同2战略选择不同实际重点不同第三章教育全体1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2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3.教师的社会角色: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培养和知己4.教师的教学角色: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流着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教师的专业才能素养(包括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和本领,教师的专业才能使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表现,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7波斯纳——经验+反思=教师成长8教师个体65%以上的专业技能都是在任职以后的实践环境中形成的9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为完成共同认为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10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11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1专制型2民主型3放任型1学生本质属性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④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题精神的体现,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儿童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3教师的职业发的阶段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4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1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分享教育权利2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劳动者3各国纷纷普及教育,需要大批的师资5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6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一:专业知识素养①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①②为“主体性知识”③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二:专业才能素养——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①教学技能②教学能力(1组织教学的能力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③教研能力三专业精神素养主要包括专业道德专业利息专业情操专业人格专业自我7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3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①日常教学反思②个人行动研究③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深思体悟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博客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④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座谈听课参观网站论坛课题协作专家支持等)⑤跳出教育某发展8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①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优势及缺陷②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③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势发展领域,④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9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那个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10师生关系的构成: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代际关系师生政治关系文化的授受关系道德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关系3伴随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11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1在课堂中建立2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3校外活动中建立第四章教育途径和课外活动1教育途径: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2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实施多样的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际4强调活动综合4综合实践活动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自主性4生成性5开放性5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思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课外活动6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人活动1教学的作用1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2课外活动的特点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过程的实践性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1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获得新知识2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3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4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6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7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5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6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2坚持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7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2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4综合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程内容3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可发课程内容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2一般教育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学习者的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4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2情境因素3系统过程6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它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实践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摄制称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7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1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门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是知识积累的过程2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1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3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3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4伯林纳的“教师专长教学能力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教师专长(教学法知识)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教学能力(教师行为)讲授管理教学诊断教学结果(学生结果)认知方面学业成绩方面情感方面社会方面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1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过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3认知发展的过程图示:图示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平衡:平衡时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0-2岁)感知运动阶段: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2-7岁)前运算阶段:不能理解守恒思维不可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7-11岁)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有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运算2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形4交叉性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将同化和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示,并创立新的图式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识别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3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与旧知识整合起来4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两种工具的理论:1物质工具2精神工具两种心理机能:1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2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1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从而为个体所使用。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负,变化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2最佳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3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5维果斯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儿童通过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2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的启示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社会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婴儿期:信任感——不信任感(0-1岁)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幼儿期:主动——内疚(4-5岁)儿童期:勤奋——资本(6-11岁)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成人前期:亲密——孤独(18-25)成人中期:创造——停滞(25-60岁)成人晚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以上)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丑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二: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白癫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ngjinshoucang.com/kfzlgj/15171.html

------分隔线----------------------------